学术活动|南开大学召开“社会的信息获取差异理论研讨会”(TIDS2019)
撰稿 | 阿比旦 汪颖
照片 | 刘亭孝 刘怡君 周文博 刘旭青
10月27日上午的会场由苏黎世大学教授Eszter Hargittai主持,主讲人有南开大学教授李月琳、河北大学教授杨秀丹、北京大学副教授韩圣龙和浙江大学副教授王素芳。下午的会场由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荣退教授Abdul Alkalimat主持,主讲人有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周文杰、南开大学讲师樊振佳和南开大学教授于良芝。
与会人员合影
2019.10.26
The black box of information access:Differentiate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algorithms
信息获取的黑匣子:对算法的认识和理解
主讲人:Eszter Hargittai
主讲人简介:Eszter Hargittai,苏黎世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所教授,美国西北大学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引用22000余次。她的研究着眼于人们如何从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中受益,尤其关注不同的数字媒体用户的网络使用技能(web-use skills)如何影响他们的在线行为。
Hargittai教授的研究聚焦于那些最有可能在数字媒体中受益的人群,以及他们是如何受益的。她强调互联网技能中三项重要技能:发现和评估信息的能力(the ability to find and evaluate information)、创建和共享信息的能力(the ability to create and share content)、了解算法如何影响信息访问(understanding how algorithms influence information access)。虽然信息服务算法(algorithms)在人们日常信息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很少有研究从用户角度出发,研究用户对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信息服务中的算法的认识和理解。Hargittai教授认为高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将使人们在数字媒体中得到更多收益,而相对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会阻碍他们在数字媒体中的收益。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她介绍了近期的一项有趣研究:通过访谈和画图(drawing)等方法收集了5个国家83名互联网用户对信息服务中的算法的认识和理解。研究结果显示,在单位时间内,高社会经济地位人群在数字媒体受益比低社会地位人群在数字媒体受益更显著。
Giddens,structuration theory,and information access disparities in society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社会中的信息获取差异
主讲人:Howard Rosenbaum
主讲人简介:Howard Rosenbaum,印第安纳大学信息、计算和工程学院信息科学系教授, ILS研究生项目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和关键数据(critical data studies)。Rosenbaum教授在各种信息科学期刊以及ASIS&T、iConference等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其教授的数字创业(digital entrepreneurship)、信息系统设计(information systems design)和其他课程,曾获得过2011年ASIS&T颁发的Thomson Reuters杰出信息科学教师奖。
Rosenbaum教授从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出发,对信息获取差异(information access disparities)的定义做了初步的探究。信息获取的差异性是指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中,不同的社会主体对作为资源的信息的获取程度不同,他特别强调信息本身并非权力,而是行使权力的一种资源。ICT和网络使信息的控制成为可能,使权力的不对称成为可能。信息获取的不平等与信息流动的不对称性密切相关。信息获取差异的一个结果是物化(reification),另一个结果是对本体安全的威胁(ontological security)。
Experiencing the world through shared meaning:Elfreda A. Chatman’s influence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通过意义共享体验世界: 查特曼对图书馆信息科学研究的影响
主讲人:Kim Thompson
主讲人简介:Kim Thompson,南卡罗来纳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同时担任The Library Quarterly、Human Behavior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Collection and Curation编委。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息获取(information access)和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之间的关系。
首先,Thompson教授区分了两个概念,即Articles about theory(定义、应用、调查、综述)和Original theory(模型、命题、理论框架),然后通过对比2001年与2019年信息科学领域中原始理论的被引量,指出这些理论在实践研究中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接着Thompson教授引出一位理论研究学者Elfreda A. Chatman(Kim在学生时代的博导),并叙述了Chatman作为理论构建者的研究经历,即利用现有的社会理论,如扩散理论(diffusion theory)、意见领袖理论(opinion leadership theory)、异化理论(alienation theory)、满足理论(gratification theory)和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最终创建了信息贫困(information poverty)和小世界(small world)理论。Thompson教授充分肯定了Chatman对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理论产生的重大贡献,并鼓励学者继续研究和发展其理论。
Theory on measurement
测度理论
主讲人:Abdul Alkalimat
主讲人介绍:Abdul Alkalimat,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荣誉教授,拥有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是黑人研究和黑人解放运动的杰出学者与活动家。
Alkalimat教授首先介绍了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层面的知识观。个体的知识可以分为三种:(1)通过五感所获得的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2)对感知进行思考分析后所得到的理性认识;(3)将理性认识付诸实践后所获得的实践认识。同时,知识也具有社会的属性,与其相关的社会过程包括知识生产(knowledge production)、知识可用(knowledge availability)、知识获取(access to knowledge )等,其中社会层级在知识获取差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后,Alkalimat教授介绍了信息获取研究的方法模型,即D-7 Model,该模型由以下七个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研究对象,(3)研究发现,(4)研究意义,(5)研究的主要受众,(6)研究结果的传播,(7)研究的数字化。
Community informatics in the age of big data
大数据时代下的社群信息学
主讲人:Kate Williams
主讲人介绍:Kate Williams,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副教授,其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为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且对社群、社会资本、公共计算、信息学时刻等概念尤其关注。
Williams教授认为大数据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管理,但这可能仅仅只是大数据时代的开端。而社区信息学正是结合了传统的社群关系与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致力于解决数字鸿沟等社会问题。而后,Williams教授介绍了信息学时刻(Informatics moment)这一概念,其涵义是人们为了使用数字技术完成工作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寻求帮助的时刻。由于人们在获取或提供技术帮助时,更多地是利用他们自身的社会网络,而不是通过诸如公共服务机构、工作单位或市场等正式渠道,更强调主体寻求帮助的能动性,而不是在网络中落伍的被动性,因此信息学时刻所描述的互助活动对于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群信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Benefits of reading aloud for school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益处研究
主讲人:Sung Hui-Yun(宋慧筠)
主讲人介绍:宋慧筠,台湾中兴大学副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早期阅读能力(emergent literacy)、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ies)、数字化技术(digital technologies)、社会公平(social justice),在Library Quarterly,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HiTech等高质量期刊上发布过多篇论文。
鉴于台湾乡村地区落后的教育水平,宋慧筠教授在一所台湾小学中开展了一个名为“Read Aloud for you”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家长、老师共同合作,分别负责为学生在家中、学校图书馆里朗读一本选定的读物。为了探究各方参与者如何从这个项目中获益,宋慧筠教授通过访谈、焦点小组、观察等方法,围绕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与交互过程进行了数据搜集,并开展了演绎与归纳双向主题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项目带来的好处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1)与读书相关的好处,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量等;(2)与社群相关的好处,包括促进学生家长陪伴、同伴归属感等。
Externality and equity: Passive ICT adoption in digital divide bridging practice
外部性与数字公平:数字鸿沟弥合实践中的被动性ICT采纳
主讲人:Yan Hui(闫慧)
主讲人介绍:闫慧,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社群信息学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多本重要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群信息学、数字不平等、信息行为。
闫慧博士在数字贫困研究中引入外部性概念和数字公平理念。一方面,采用数字贫困的八个维度来刻画数字公平应达到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四个具体目标。另一方面,界定数字化实践中的生产和消费两端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并通过数字贫困田野研究中采集的四个典型外部性事件,归纳外部性对数字公平的影响。
2019.10.27
Ability of Adul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to Identify Real Health Information in Social Media
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识别真实健康信息的能力研究
主讲人:Li Yuelin(李月琳)
主讲人介绍:李月琳,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行为、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评估。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情报学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如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等。学术兼职包括图书情报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的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副主编、ASIS&T出版委员会委员、ASIS&T国际关系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及天津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等。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获取医疗健康信息变得十分便利。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要阵营之一,社交媒体也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由于缺乏专门的管制治理,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基于此背景,为了帮助用户通过社交媒体获取高质量的健康信息,李月琳教授从社交媒体中的伪健康信息的特征入手,检验了这些特征是否有助于人们识别真伪健康信息,此外还进一步探究年龄等因素对人们辨别社交媒体中的真伪健康信息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习伪健康信息特征是有帮助的,但这种学习只对青年和中年人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人们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年龄和性别是导致社交媒体中健康信息获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老年人而言面对面的交流和引导更有帮助。
Patterns, evolution and forces of rural e-commerce driving local urbanization
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就地城镇化的模式、演进与动力
主讲人:Yang Xiudan(杨秀丹)
主讲人介绍:杨秀丹,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教授,担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科普专委会副主任,知识组织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科学技术信息学会会员。其研究方向包括信息行为、信息产业与社会的关系。
电子商务或将成为在中国发展最好的ICT。无论是政府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项目还是企业牵头的淘宝村,均给当地带来了发展机遇。农村电子商务带动的就地城镇化(local urbanization)模式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通过特定的经济、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影响不同的就地城镇化?为了寻找答案,杨秀丹教授基于区位论(location theory)、人口迁移论(population migration)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了电子商务驱动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方法,并通过田野调查方式探究了不同模式的驱动力。第一种模式为自组织的就地城镇化模式(self-organizing local urbanization pattern),该模式以新农民(new farmer,主要是指返乡大学生)作为驱动力。第二种模式为Transformational local urbanization pattern(转型式就地城镇化模式),该模式是由市场驱动。第三种模式是由外来者或流动人口驱动下的电子商务+带动的地方城镇化模式(local urbanization pattern driven by e-commerce+)。这些模式的驱动力正是信息的“拥有者”,他们在信息获取不平等的群体中发挥了作用,对乡村地区产生了很多影响,比如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了工作机遇,形成高效的空间利用模式,最终推动就地城镇化进程。
Polici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s through IC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减轻农村贫困的政策:问题和解决办法
主讲人:Han Shenglong(韩圣龙)
主讲人介绍:韩圣龙,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泰国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孔子学院前中方院长。研究方向为数字鸿沟和社群信息学。
韩圣龙教授首先讨论了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扶贫与信息获取差异的关系,接着探究了电子商务扶贫政策的效果问题,即电子商务扶贫政策是否可以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如果是,作用机理如何;如果否,原因又是什么?韩教授团队借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相关政策文本,构建政策逻辑模型,随后通过田野研究,对某地政府官员、果农和其他村民(果农是指水果种植者)进行访谈,尝试用现实数据发现政策模型的问题,对模型进行修正,提出解决方案。田野数据初步显示当地政府官员并认为电子商务在帮助农民脱贫和改善生活方面作用不明显,果农也不倾向于在网上卖他们的农产品,同时其他村民也很少进行网购,反映出源自目前电商扶贫政策的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进一步改善,比如,果农和其他村民都没有有效地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使得他们的真正的需求和所面临的现实困难没有被充分地纳入其中,从而影响了政策实施后的效果。韩教授团队根据田野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未来的研究计划是对此进行跟踪调查。
Health information access disparities? Base on an analysis of Online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middle-aged Chinese
健康信息获取是否存在差异——基于对中国中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分析
主讲人:Wang Sufang(王素芳)
主讲人介绍:王素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人类信息行为,特别是信息需求,社会中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寻找和利用,低收入人群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和数字鸿沟,流动儿童和大学生的(数字)阅读行为、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
在医疗健康资源有限的人口大国家,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和APP的开发是有效的缓解之道。作为担负着更重要的家庭和事业责任,占中国网民一半人口的中年人群,他们的健康信息需求有哪些?有哪些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因素影响中年人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王素芳教授基于问卷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结果显示,当前中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集中在疾病治疗和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及健康管理、医疗医保政策等方面。其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排在前四位的是互联网,医疗专业人员,家人朋友和电视。在线健康信息搜寻中,搜索引擎使用最多,社交媒体和专业性健康信息网站和健康问答平台是使用较多的工具。相比之下,官方医疗机构网站和健康APP使用较低。此外,代他人搜寻健康信息、频繁的健康信息搜寻、缺乏多样性健康信息源使用是中年人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主要特征。中年人群之间健康信息获取差异、差距和不平等现象突出。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变量可以预测中年人群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社会中上阶层不仅更多使用互联网渠道搜寻健康信息,还结合使用医疗专业人员,学术书刊,医疗健康手册等多种健康信息源。低收入,低教育程度,无业失业人员很少有能力和机会使用多种健康信息渠道。在线健康信息源使用和多样化也受到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城乡户籍,健康知识,健康状况的显著影响。例如,与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相比,初中以下程度的中年人使用搜索引擎,知识问答网站,医疗机构官方网站的比率显著较低。中老年相对中青年更多使用社交媒体。女性群体相比男性群体在在线健康搜寻频率方面显著较高,这是与一般性数字鸿沟不同的地方。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户籍中年人使用搜索引擎和健康APP的显著较低。除了人口变量外,在线健康信息搜询行为还受到电子健康素养,信源特征,如健康信息可获取性,权威性等显著影响。医疗服务便利性,如医院医生可及性,医患沟通质量等显著影响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多样性,移动健康APP使用和健康信息持续关注行为。社会支持影响移动健康APP使用。健康风险对健康信息搜寻无显著影响,但可能影响健康焦虑进而影响信息搜寻。研究最后呼吁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全国性的健康信息行为或电子健康行为的跟踪调查。同时,提高中年群体电子健康素养和提供高质量的、易于获取的健康信息源需要更多关注。移动健康APP的设计需要更多考虑农村居民和其他社会中下层民众的真正需求。
Does individuals’ education experience matter in information sources use?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s’ educational levels on available and accessible information sources conversion process
教育经历会影响信息源使用吗?教育水平对可及信息源向可获取信息源转化的影响考察
主讲人:Zhou Wenjie(周文杰)
主讲人介绍:周文杰,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项目,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
特定主体对某个信息源的可及性(availability)并不代表对该信息源的可获取性(accessibility),而将可及的信息源转换为可获取的信息源,对于解决信息不平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周文杰教授搜集了来自乡村和城市的居民对传统信息源、网络信息源和人际信息源的使用情况数据,探究了教育水平对可及信息源向可获取信息源转换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增加,其将传统实体可及信息源转换成可获取信息源的比率大大增加,但对于实用型信息源、网络信息源和人际信息源,教育经历在促进信息源从可及向可获的转化中体现出了比较复杂的关系。在该结果的基础上,周文杰教授提出了未来可进一步探究教育经历是否能够加快可获取信息源向信息资产的转换过程和机理等问题。
Efficiency or equity? Elite capture and its influence in information access in context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效率还是公平?双创背景下的精英捕获现象及其对信息获取的影响
主讲人:Fan Zhenjia(樊振佳)
主讲人介绍:樊振佳,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讲师,同时担任了JASIST、《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等多本重要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目前已在Journal of Documentation等期刊上发表30余篇文章,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社会问题、数据治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下,以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为代表的创业人群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风潮。在这些创业群体中,某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个体(精英)更容易接近并俘获关键资源,这种现象称为精英捕获(elite capture)。樊振佳老师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精英除了享受政府等机构提供的基础信息服务外,在资源获取上具有更高的优先级,而且对于高质量信息的获取具有排他性,但同时他们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樊老师结合可行信息能力(informational capability ),得出社会资本、信息素养、信息基础设施、目标政策实施等四个影响精英捕获现象的因素。
From social practices to the individual’s information world: A revisit to the social origin of information disparity
从社会实践到个人信息世界:信息差异的社会根源回溯
主讲人:Yu Liangzhi(于良芝)
主讲人简介:于良芝,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刊物编委、审稿专家,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信息社会问题、图书馆管理。
信息本身的二重性决定了信息不平等(information inequality)等现象背后必定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传统的信息不平等相关研究多只针对特定形态的信息不平等,这样不仅难以完整地揭示信息不平等的真实面貌,而且会凸显特定的信息不平等根源。因此采用整体性思路来审视信息不平等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于良芝教授提出了“个人信息世界”,作为整体性研究的基础概念,以更完整地描述信息不平等现象。基于65位访谈对象的个人信息世界数据,于良芝教授进一步发现实践是构建个人信息世界的重要因素。
于良芝教授最后为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她表示信息获取不平等这一领域不同于其他的信息科学研究,它聚焦于人们之间的差异而非共性,同时它以一个批判的视角来看待人们的信息活动。虽然信息获取不平等这一领域极其复杂,并且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这个领域值得更多的关注。
2017年10月26日、27日,应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信息不平等的发生机理及政策启示研究”课题组之邀,来自瑞典、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访问南开,并首次在南开大学举办信息获取差异理论研讨会(Symposium on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disparity in society,TIDS2017)。
更多详情
http://news.nankai.edu.cn/zhxw/system/2017/10/29/000352784.shtml
境内发言内容经主讲人本人审核,境外发言内容经会议主办方审核。
END
学术活动 | 第三十七期 ACM/IEEE数字图书馆联合会议(JCDL 2020)征稿启事会议通知(第一轮)
学术活动 | 第三十六期 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9) 会议通知(第一轮)
学术活动 | 第三十五期 中国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图书馆·与时代同行”研讨会系列报道(六)
学术活动|第三十四期 中国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 系列报道(五)